真是太「
羅生門」了!

不過,羅生門這個詞從高中開始聽驚世駭俗的
台北之音<<非常DJ黎明柔>>節目中經常地出現,到看了黑澤明執導的電影 – 羅生門,大概的意思對我而言是很模糊的,甚至有濫用名詞之虞。

在那段濫用「羅生門」詞的年代,這三個字有如“句號”般地妙用,幾乎可以用來結束任何無法繼續解釋或討論的話題!

在實習之旅第一週,有機會欣賞這部傳說中的「羅生門」,興奮之意不在話下。對於已經看過這部片的人,在此不再多做電影介紹。看完電影後,一同欣賞者做了一場小型而簡單的座談會,對於與會的指導老師、實習老師、家長及學生的心得及分析倍感敬佩,羞愧自己沒有慧根。


我個人的分享是如此:黑白的日本大師電影經典作,對我第一次接觸羅生門的人而言,稍嫌吃重些且沉重又壓迫。“看電影”這回事對屬於視覺唯美派的我而言應該是很享受的娛樂,在電影院中,放棄所有自己的感觀經驗,全然地沉浸在影片中不為要有任何心得去看電影,不去探討導演要表達的意境、不分析電影的拍攝手法、不因「大導演」、「經典之作」左右看電影的樂趣,所以對專業影評家為寫影評而寫影評頗不以為然。

接下來,有機會的話,倒是希望能讀讀原著小說,只是先看過電影再看原著小說,總是會失去“想像”情節畫面的美妙經驗。不過,電影及原著小說的欣賞順序是可以因人而異,沒有一定的。經過座談會收獲還是很多,如,拍攝的時代背景、滂泊的大雨、四段不同案發過程的情節、沒有聆聽各當事人到案說明的官吏人物畫面、雨過天晴、棄嬰引發的三個躲雨人﹙含其中一名案發證人﹚的劇情…等,確實值得一看再看再做討論。

再略述對四段案發過程的觀感:第四段是其中一名躲雨人的說法,二位主角沒有前三段英勇般地打鬥,倒讓我想起許多人把自己懦弱的表現英雄化了。第一次的「羅生門」經驗如前所述,唯美派的我對於影片人物的粗鄙及高分貝的叫喊,除了沉重就是不舒服。「羅生門」被很多人視為經典之作,不過倒是希望能如同
莎士比亞的鉅作,如<羅蜜歐與茱麗葉>般有因應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演譯版:李奧那多的現代版及李連杰的亞洲及黑人版…,讓經典之作使更多不同接受度的人欣賞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桔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